教学部:严禁将手机带入课堂 教育部重要通知全面禁止

昨天教学部放出《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壮职业十条措施》,其中最戳家长神经的就是“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”。不是空口喊口号,这次连“配套动作”都给得明明白白: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搞“息屏行动”,比如每天晚饭后全家放下手机聊半小时天;平台那边也得“接招”——算法不能再推“XX岁孩子已经会10门特长”“不鸡娃就输在起跑线”这类内容,“贩卖焦虑”“诱导内卷”的活儿,今后碰都不能碰。
我找身边人聊了聊,见解倒挺齐整:
楼下做初中班主任的李老师拍着教案说,“上星期刚没收3个手机,都是上课刷短视频的,现在有明文规定,大家管起来也硬气,课堂上终于能听见笔尖划本子的声音了”;
邻居王哥家的小子上五年级,之前总偷带手机玩游戏,这回他拍着孩子肩膀说,“不是爸要管你,是政策帮爸‘站台’——上课就得好好学,要玩咱回家痛痛快快玩”;
连我家上初二的侄女都凑过来插话:“其实也没那么麻烦,学校有公用电话,要找家长打个电话就行,不带手机上课,我反而能专注听数学课了。”
更决定因素的是,这次政策不是“堵”而是“疏”:除了禁手机进课堂,还有“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”的硬标准——动漫、短视频、微短剧这些孩子爱刷的内容,得按“未成年人玩法”来管,那些打擦边球的“软”“暴力梗”,今后再也不能出现在孩子的屏幕里。
作为当了10年记者、现在天天跟家长打交道的编辑,我太明白咱们的痛点:不是不让孩子用手机,是怕手机“抢”走了孩子的注意力,怕平台的“焦虑算法”把孩子的童年卷成“军备竞赛”。这次教学部的“十条”,其实是给咱们递了个“抓手”——把手机“请”出课堂,把聊天的时刻还给家庭,把“不焦虑”的环境还给孩子。
说到底,真正的“心理健壮”,从来不是靠“堵”出来的,是靠“一起做”做出来的:家长放下手机陪孩子读本书,平台不推“鸡娃”内容,学校把课堂还给黑板和课本——咱们一起搭把手,孩子的书包才能轻一点,眼睛里的光才能亮一点。
放学时女儿举着作业本跑过来:“爸爸,今天上课没手机,我笔记写了满满两页!”风里飘着校门口卖煎饼的香气,我摸着她的头笑——其实政策怎么样,看孩子的笑脸就了解了。
